周五,临近下班的点。手机屏幕在桌上“嗡”地震了一下,亮起一小块光。
是朋友发来的,字里行间透着股兴头:
“宝!周末空吗?新开的XX绝了/天气巨好爬山去/我家火锅局搞起?”
手指在冰凉的屏幕上悬停了一会儿,没动。不是不想回,也不是对谁有意见。
就是…一股累意,沉甸甸的,像浸透了水的棉被,从骨头缝里漫上来,裹得人透不过气。
脑子里不受控地开始盘算:
出门,得换下这身皱巴巴的工装吧?路上,得挤那永远塞满人的铁罐头吧?
到了地方,得支棱起精神,笑,说话,找话题,应付那些不咸不淡的寒暄…
光是想到这些,太阳穴就像被细线勒着,隐隐地发紧。
最后,心里头只剩下一个念头,清晰又带着点认命的味道:
“算了…还是…让我在家歇两天吧。”真不是朋友不好,也不是天生不爱见人。
纯粹是…过去这一周,像是被什么无形的东西反复掏过一遍。
开不完的会,回不完的“收到”,处理不完的、像灰尘一样细碎又恼人的人际摩擦,还有那些深更半夜突然亮起的手机屏幕…
整个人像块被反复拧干、晾晒过度的旧海绵,看着还在那儿,内里早就干涸龟裂,挤不出一丝水汽了。
周末再把自己投进人声鼎沸里?
感觉像给一台快散了架的老旧机器,强行摁下启动键。
齿轮摩擦,轴承干涩,每一声运转都带着不情不愿的呻吟,随时要罢工。
所以,“在家歇着”,成了最后一点能抓住的喘息。不需要什么意义,也无需计划。
核心就是:让周遭,静下来。
手机?调成静音,屏幕朝下。脸?清水潦草地抹一把。头发?随便拢一拢,别挡眼就行。 能躺着,绝不坐着。 话?能省则省。
歇着,形式各异,但最有效的,还得是沉下去,睡一觉。
瘫着刷手机?那只是“无效待机”。眼睛酸涩,脑子却还在信息的洪流里被动漂流,比清醒时还累。
真想回点血,还得靠点硬手段——睡。一场昏天黑地、人事不省的深度睡眠。
睡眠在底下,悄无声息地干活:
像有个耐心的修理工, 一点点梳理你被KPI和办公室琐事拧成麻花的神经,试图把它捋顺。
像退潮的海水, 缓慢地带走脑子里积攒的“情绪垃圾”——那些焦躁、憋闷,还有偶尔冒出来的、想掀桌子的冲动。 能带走多少,算多少。
像给一只漏了气的皮囊, 偷偷打进去一点点微薄的气,让它不至于彻底瘪下去,好歹能撑一撑。
不知过了多久,迷蒙地睁开眼(窗外天色可能已经暗沉),感觉会有点微妙:
楼下小孩穿透力极强的尖叫声还在,但…好像隔着一层毛玻璃,不那么刺耳了。
工作群里那个固执闪烁的@小红点…手指似乎也能抬起来,勉强点开看看了。
世界,它还在那儿运转,噪音依旧,但…好像忽然变得…可以忍受一点点了?
“在家歇两天”,实在算不上什么罪过。
下次朋友再约,如果那股熟悉的、深重的疲惫感又准时漫上来:
就直说吧:
“这周实在有点透支,得在家缓缓,充充电,下次吧。”
能理解的,自然点点头,留给你一片安静。
不能理解的?非要追问“在家干嘛?”
解释起来也挺费劲的,算了吧。
勉强自己出去“应卯”,回来只会感觉身体被掏得更空,像被彻底打扫过一遍的房间,连点人气儿都不剩。
不如认了,在家安分守己地当块沉默的电池,充点实实在在的电。
哪怕只是…对着天花板发会儿呆呢。
周末的意义,不是塞满局证明自己多牛逼。
是留白!是喘息!是允许自己彻底“死机”一会儿!
下周一的KPI、老板的饼、同事的锅、还有那永远回不完的“在吗?”… 都指着你“复活”去战斗呢!
本文作者:几米,文章首发于新睡眠Keesleep平台,图片来源于网络,本文仅用于分享,转载及引用请注明出处及原文链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