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  >  媒体中心
她们累到倒头就睡,我们为何辗转难眠?——读农民工安大叔《我的母亲》
2025-07-18

111.png

农民工安大叔那篇《我的母亲》火了。火得猝不及防,又似乎理所当然。几百个字,像一把钝刀子,慢慢割开了许多人心口上那层薄薄的痂。人们说写得好,写到了心坎里。写母亲“天不亮就起,摸着黑才歇”,写她“穿得永远是洗得发白、补了又补的衣裳”。字字不提辛苦,辛苦却从纸缝里渗出来,洇湿了看客的眼。

读着这些字,眼前晃动的,何止是农民工安大叔的母亲?那是我们许多人母亲、祖母的影子。她们活在煤油灯芯跳动的微光里,活在生产队上工的哨声里,活在灶膛前被火光映红又很快黯淡下去的脸颊上。她们的睡眠,像一件打满补丁的旧衣,被生活的重担撕开一道口子,就匆匆缝上一块布。喂夜奶的间隙,算不算睡?凌晨四点起来生火做饭前那迷糊的盹儿,算不算睡?抱着生病的孩子坐到天亮,腰酸背痛中那片刻的昏沉,又算不算睡?没人去量,去算。在“活下去”面前,“睡得好”像个奢侈又矫情的念头。

222.png

她们的夜,是被揉碎了的。揉碎在孩子的啼哭里,在没做完的针线活里,在担心柴米油盐的辗转反侧里。她们习惯了在黑暗中摸索,习惯了用冷水拍拍脸驱散困意,习惯了把身体里最后一点力气榨干,然后在天快亮时,倚着门框或者灶台,闭一闭那熬得通红的眼。那短暂的“合眼”,是抢来的,是偷来的,是生存夹缝里的一点喘息。那里面没有“深度睡眠”“快速眼动”的概念,只有身体实在扛不住时,本能的一点投降。醒来,又是无尽的操劳。

农民工安大叔写母亲“扛着大铁锅的劲儿”,他后来扛水泥的力气,大概就从这“劲儿”里来。一种近乎本能的坚韧,一种认命的沉默。这沉默里有母亲的影子。她们不抱怨睡不着,她们抱怨的是活儿干不完,是孩子吃不饱。睡不好?忍忍就过去了,像忍过寒冬,忍过饥饿一样。她们的身体,就是最粗糙也最顽强的容器,盛装着生活的苦水,也盛装着对子女无言的付出。那付出里,就包括她们从未完整拥有过的、沉沉的一觉。

如今,轮到我们了。我们这一代,睡在比母亲们柔软百倍的床垫上,房间里没有漏风的窗,床头柜上摆着五花八门的助眠香薰、药片。可很多人的夜,依旧很长,很难熬。失眠成了流行病。我们在深夜里刷手机,屏幕蓝光照亮一张张焦虑的脸。我们为KPI睡不着,为房贷睡不着,为孩子的学区房睡不着,甚至为明天穿什么、朋友圈没人点赞而睡不着。我们的睡眠,也像一件被撕扯的衣裳,只不过打上去的“补丁”,换了个模样——是褪黑素的糖衣,是白噪音的耳机,是凌晨下单的“助眠神器”。

333.png

看着农民工安大叔的文字,再看看我们自己,一种复杂的滋味涌上来。母亲的“睡不好”,是生活压榨出的必然,是生存重担下的喘息。我们的“睡不好”,有时更像是一种悬浮的焦虑,一种在相对丰裕中滋生的、找不到确切出口的困顿。她们是没得选,我们却在无数的选择里,迷失了安眠的能力。她们累到极致,或许能倒头就睡;我们思虑过重,身体躺下了,脑子还在高速运转,像一台关不掉引擎的机器。

农民工安大叔说,母亲穿着“补了又补的衣裳”。那补丁,是贫穷的印记,也是坚韧的勋章。我们呢?我们也在给自己的睡眠打“补丁”。用科技,用化学,用各种宣称能带来好眠的消费。这些“补丁”或许能暂时安抚神经,却似乎难以缝合那种深层的、时代性的疲惫与不安。母亲的补丁衣裳,是为了遮体御寒,为了活下去。我们的“睡眠补丁”,有时却像在试图修补一个我们自己也不太明白的空洞。

他写到母亲离世三十多年,坟头的草青了又黄。那份思念,像永远断不了的线。读到这里,许多人的心被狠狠戳中。不仅仅是因为亲情,或许也因为,在母亲那被生活碾碎的睡眠里,在农民工安大叔扛水泥的汗水里,藏着一种我们正在失去的、与土地与生存紧紧相连的、粗粝而真实的力量感。那种力量感,本身就带着某种原始的、令人心安的沉重。它沉甸甸地落在地上,反而让人心里踏实。而我们轻盈又焦灼的失眠,有时恰恰是因为飘得太高,落不了地。

母亲的夜,是实实在在的辛劳,是看得见摸得着的重担。我们的眠,成了漂浮的愁绪,成了被精密仪器监测的数据流。农民工安大叔朴素的文字,像一面镜子,照出了两代人的夜晚,也照出了时代巨大的变迁,以及变迁中那难以言说的失落与获得。

他最后说,想等扛不动水泥了,就回村里挨着那堆土躺下,再叫一声妈妈。那是一种最朴素的归处。当他在工地上结束一天的辛劳,带着满身的疲惫和尘土沉沉睡去时,那一刻的安眠,是否也带着一丝母亲当年在极度劳累后那短暂“合眼”的影子?那或许是一种被生活捶打后,身体最诚实的屈服与休憩,沉重,却也带着某种苦涩的安宁。

444.png

读懂了农民工安大叔的母亲,或许能让我们在又一个难眠的深夜里,少一点对自身焦虑的凝视,多一点对生命韧性的敬畏。母亲的夜,那么长,那么沉。我们的眠,终究是站在了她们未曾睡过的安稳之上。这份安稳,不该只换来更精密的辗转反侧。睡不着的我们,也许该想想,那扛着大铁锅、穿着补丁衣裳的母亲,留给我们的,除了思念,是否还有一种关于如何“扛下去”、如何“活下去”、如何在重负之下,依然能抓住那一点点珍贵睡意的、无声的遗产。




本文作者:几米,文章首发于新睡眠Keesleep平台,图片来源于网络,本文仅用于分享,转载及引用请注明出处及原文链接。

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,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。
参与评论
评论千万条,友善第一条
0
/800
验证码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