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当代快节奏的生活中,年轻人的睡眠问题正逐渐成为影响生活质量和身心健康的重要因素。从入睡困难、睡眠片段化,到昼夜节律紊乱,这些问题不仅让人白天疲惫不堪、注意力涣散,长此以往还可能埋下心理疾病和身体机能下降的隐患。而手机蓝光对褪黑素的抑制、作息的不规律,以及对助眠产品的盲目依赖,更是让睡眠困境雪上加霜。那么,如何才能摆脱这些困扰,重新拥有高质量的睡眠呢?
00 作者简介
范滕滕
北京大学第六医院睡眠医学中心副主任;中国睡眠研究会睡眠与心理卫生专委会委员;北京中医疑难病研究会睡眠分会常委;参编《失眠障碍综合防治指南》等10余部学术专著。
01 当代年轻人常见睡眠困扰及危害
当代年轻人最常见的睡眠困扰有以下两大类:
(1)失眠
入睡困难、睡眠片段化、早醒。
(2)昼夜节律紊乱
“刷手机”熬夜、睡眠作息时间不规律。
长期睡眠不良会导致注意力、记忆力等大脑认知功能下降,学习工作效率降低,甚至会增加驾驶交通事故的风险;会导致情绪不稳,烦躁不安,严重者会诱发焦虑、抑郁等精神心理疾病;会降低机体免疫力,增加感染性疾病、心血管疾病等患病风险。
02 手机对年轻人睡眠的影响及应对建议
很多年轻人可能感觉白天忙碌工作了一天,只有睡前的这段时间是可以自主支配的,总是忍不住放任自己多刷会手机,结果导致了越睡越晚,甚至放下手机想睡觉了也很长时间难以睡着。一方面:现实生活中部分青年人群缺少陪伴,睡前刷手机可以有助于缓解孤独感,减轻焦虑;另一方面睡前刷手机对于睡眠会造成危害:(1)抑制褪黑素分泌:手机屏幕释放的蓝光会抑制大脑内褪黑素分泌(褪黑素是人体调控睡眠的关键激素),会导致入睡时间延迟 。(2)长期睡前刷手机会打乱“日出而作、日落而息”的自然节律,引发“睡眠时相延迟”,表现为夜间亢奋难以入睡、而白天学习工作时容易嗜睡。综合来看,睡前刷手机是不利于睡眠健康的。
科学应对建议:(1)控制手机使用时间与方式:睡前1小时建议停用手机,或设置自动关机;若必须使用,开启“夜间模式”并调低亮度。(2)替代放松活动:用正念冥想、阅读纸质书或听白噪音等方式替代刷手机,帮助大脑进入放松状态。
03 助眠保健品使用需谨慎
年轻人养生消费是健康意识提升的体现,但需警惕盲目跟风和过度依赖。建议结合个人体质状况,在专业医生指导下选择产品,同时需要养成健康的睡眠作息习惯。
以褪黑素举例,首先需要强调针对失眠,服用保健品并一定是首选治疗方式,尤其是轻度失眠,建议优先通过睡眠行为疗法进行自我睡眠健康管理。服用褪黑素助眠需注意褪黑素仅适用于短期调整睡眠,例如因熬夜、跨时区出差导致的短期睡眠节律紊乱,可服用褪黑素帮助调整作息。对于长期失眠(例如焦虑、抑郁引发的失眠)效果有限,这一部分失眠人群建议就医寻求专业的帮助。长期服用褪黑素可能会抑制自身褪黑素分泌,影响自身内分泌平衡,甚至还会造成严重的肝脏功能损害。褪黑素仅可作为短期辅助睡眠手段,若需长期助眠使用,建议至医院睡眠门诊进行系统评估。
04 睡眠监测手环:辅助工具而非诊断依据
睡眠监测手环适合健康人群的日常睡眠习惯监测,但不能替代医学诊断,推荐将其作为辅助工具。若出现持续失眠、异常睡眠行为或合并其他症状(如日间嗜睡、情绪低落等),需及时到睡眠专科就诊。
睡眠监测手环通过体动记录仪(监测肢体活动)和光学心率传感器(检测心率变化),能初步判断用户是否处于睡眠状态。但手环无法监测脑电波、眼球运动等关键指标,仅依赖体动和心率推算睡眠分期,这与医用级多导睡眠监测的结果可能会差距较大。
另外,需警惕对监测数据的过分焦虑,过度关注手环显示的“深睡眠不足”“睡眠评分低”可能会加重失眠。医生建议合理看待数据报告,结合自身感受综合判断,若数据引发过分焦虑,应暂停使用并咨询睡眠专科医生。
05 改善睡眠质量的综合策略
“接纳失眠,调整行为,养成习惯,放松心身”这是我在睡眠门诊工作中成功治愈数千名失眠患者总结的疗愈失眠16字方针,供大家参考。
接纳失眠
放下“今晚一定要睡着的执念”,放下对问题的执着,而不是放下问题能够解决的希望。允许失眠存在,接纳失眠,就是疗愈失眠的开始,失眠是一种生命状态而不是敌人,有时我们可以与之和平共处。
调整行为
需要调整一些影响睡眠的不良行为,例如睡前不要喝咖啡或浓茶;不要饮酒助眠;不要“手机陪睡”;不要开灯或开电视睡觉等。
养成习惯
每天尽量固定上下床时间(起居有常),养成规律作息习惯;白天适度接受自然光照;坚持定期的体育锻炼。
放松心身
古人云:“先睡心,再睡眼”。不要“努力睡觉”,在睡觉方面越努力,心身越紧张,反而越睡不着,要放松心身,顺其自然的进入睡眠状态。可以尝试正念冥想、腹式呼吸、身体扫描等放松方法。
原标题:【科普文章】当代年轻人常见睡眠困扰的应对之道
本文作者:范滕滕,转载于微信公众号:中国睡眠研究会(ID:zgsmyjh),转载引用请注明原出处