8天假期很短,7天工作日却很长,你的灵魂和睡眠节律一起掉线了吗?
“不想上班”,这句话在节后第一天被多少人重复了多少次?尽管身体已坐在工位,但灵魂似乎还在度假的路上流连忘返。早晨的闹钟响了无数遍,恨不得把它扔到外太空,在被窝里多赖一分钟都感觉像是赚到了一个亿。
大脑还在景区排队,身体已经回到工位!
#这是不是10月10号的你#、#本周上三休一#等词条冲上热搜,直戳打工人的心窝。有网友甚至发出灵魂拷问:“八天假期结束,你还记得今天是星期几吗?”
2025年所有法定假日彻底清零。这个残酷的事实像清晨的闹钟一样击碎了最后一丝幻想——八天假期很短,但节后这七天却长得让人绝望。
职场浮世绘:复工众生相
节后办公室,俨然成了当代打工人的状态展览馆。
有人步履匆匆,面无表情一头扎进工位;有人话到嘴边又紧急闭麦,因为上班就要迟到了。
九点的会议室,领导在台上慷慨激昂,台下却是一片静默。不是大家在认真思考,而是大脑还在加载。当被问到对方案的看法时,小李足足愣了五秒,然后吐出两个字:"挺好。"——他根本还没听清问题是什么。
工位上的小王,打开电脑半小时了,文档还是空白一片。他的手指放在键盘上,眼神却飘向远方。问他怎么了,他幽幽地说:"我的灵感可能还在高速上堵着。"
睡眠危机:夜深人静我独醒
节后睡眠问题尤为突出,不少人在长假后失眠、疲乏无力、精力不集中。白天靠咖啡续命,晚上却精神奕奕——我们的睡眠节律似乎比假期余额清零得更早。
“我的大脑和我的睡眠,一定有一个还在倒时差。”一位网友在社交媒体上这样写道。深夜的朋友圈里,总有人在凌晨三点发出“还有人醒着吗”的试探。
为何假期会“偷走”我们的睡眠?医生表示,假期容易昼夜颠倒、生活不规律,会扰乱生物钟。从假期的放松状态突然进入工作的紧张状态,生理和心理的平衡被打破,很多上班族就会出现“节后综合征”。
科学解释:多巴胺的“断供危机”
从神经科学角度看,节后低迷其实是一场“多巴胺断供危机”。
假期里,旅行、聚会、彻夜狂欢这些高强度刺激,让大脑分泌了过量的多巴胺,把快乐阈值抬得太高。突然回归日常工作,多巴胺水平骤降,大脑就像突然断电,自然提不起劲。
心理专家表示,这种扑面而来的疲惫感、焦虑感并不是一种疾病,而是身心从“假日模式”向“工作模式”过渡的反应。我们需要坦然待之,接纳暂时“不在状态”的那个自己。
云南省第三人民医院临床心理科主治医师曹芳指出:“节后综合征,就是恢复上班或者上学之后,会出现一些容易疲劳、注意力难以集中、没法去静下心来去沉浸到学习或者是工作的状态当中。”
温柔重启:从接纳到恢复
面对节后不适,与其强迫自己立刻满血复活,不如给自己一个温柔的缓冲期。
北京市总工会职工服务中心心理咨询师建议,当我们因为假期结束陷入“戒断反应”带来的复杂情绪时,首先要接纳自己的情绪。我们要意识到每个人都可能产生“戒断反应”,正视这些情感是恰当处理它们的第一步。
有趣的是,有医生真的建议:“上班前三天少干活”,而且是三天!这不是玩笑,而是科学调整。
对于睡眠问题,除了逐步调整作息,还可以尝试睡前远离电子设备,因为蓝光会抑制褪黑素的分泌,影响睡眠质量。泡个热水澡,喝一杯热牛奶,听一些舒缓的音乐,都能帮助放松身心,更快地进入梦乡。
明天的我们,自然会比今天,更像一个“睡得着、起得来”的成年人。
本文作者:几米,文章首发于新睡眠Keesleep平台,图片来源于网络,本文仅用于分享,转载及引用请注明出处及原文链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