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们不是消极,只是在高压社会里选择了最安静的抵抗
晚上十一点半,城市开始降温。
小雅关掉电脑,手机屏幕的光映亮她浮肿的眼袋。厨房水槽里堆着三顿没洗的碗,冰箱只剩半盒发蔫的蓝莓。她划开外卖软件又退出——算了,太麻烦。
当"老鼠"成为勋章:一场集体疲惫的认证仪式
在瘫进沙发的那一刻,她忽然想起白天同事的调侃:"你最近怎么总像只躲在下水道的老鼠?"小雅愣了下,点开抖音输入"低能量老鼠人"。屏幕上滚过无数条相似的生活切片:
凌晨三点拍窗外路灯的镜头
堆满外卖盒的床头柜特写
屏幕上跳动的"00:07"和文案"第8次发誓0点前睡"
#低能量老鼠人# 话题下聚集了19.8亿次观看,最高赞评论写着:"别拍了,在我家装监控犯法。"
这个概念最早从留学生群体渗出。伦敦的雨天浸透骨髓时,有人拍下自己缩在昏暗房间吃冷三明治的画面,配文"英区老鼠人今日能量耗尽"。
它迅速燎原的密码不在于"鼠",而在于精准戳破了现代生活的皇帝新衣。当社会推崇高效与阳光,我们却在暗处达成共识:
承认"电量不足"不是罪过
在整齐划一的"自律打卡"中保留瘫倒的权利
用自嘲消解"必须正能量"的道德绑架
在深圳科技园,27岁的程序员阿凯把工卡套换成老鼠表情包。他说:"这比解释'为什么我总睡不醒'轻松多了。"
老鼠人的真实切片:疲惫社会的毛细血管
特征一:睡眠成为奢侈品,熬夜变成仪式
"报复性熬夜是在夺回被偷走的时间" ——@失眠鼠鼠的日记
李薇的闹钟固定在早晨7点。但每天深夜,当丈夫孩子入睡后,她会打开小夜灯刷手机。屏幕光照亮她干涩的眼睛,也照亮某种隐秘的自由:"白天是别人的,只有深夜这几小时是我的。"
特征二:能量管理取代时间管理
"出门吃顿饭的社交消耗,够我恢复三天" ——@洞洞幺
28岁的文案策划林林,周末唯一出门是取外卖。她这样描述能量枯竭:"不是懒,是接电话都要深呼吸三次。微信弹出'在吗'就想装死。"
特征三:在"精致废墟"里构建安全感
"整洁需要能量,我的能量只够维持生存区" ——@鼠式生存指南
观察老鼠人的房间:床边永远堆着书和充电线,衣柜门关不上,但枕头必须摆成特定角度。混乱中的秩序感,是他们最后的堡垒。
为什么我们拥抱"老鼠人"身份?
2025年初,抖音博主"嘉文四柿"上传了《在床上完整躺平24小时》。没有夸张表演,镜头如实记录:
7次拿起手机又放下
盯着天花板发呆的17分钟
把凉透的粥热了三次才吃完
42万人点赞,评论区变成大型坦白现场:
"原来不只我会在洗澡前做半小时心理建设"
"看到她把掉在地上的薯片捡起来吃,我哭了"
这种内容爆火的本质,是戳破了两个神话:
1. "高效人生"神话:当90%的人做不到5点起床,剩下的10%成了焦虑贩卖机
2. "精致生活"神话:滤镜下的完美图景,把普通人的日常衬得像次品
"老鼠人"的流行,本质上是一场对表演型正能量的温柔起义。
藏在"老鼠洞"里的现代病
在看似颓废的表象下,藏着更深的时代症结:
"整点失眠症"的隐喻
心理学教授张立分析:"卡整点睡觉本质是失控感的代偿。当工作生活全面失控,至少能在'0点入睡'这件事上假装掌控。"
"社交省电模式"的真相
人类学家刘瑜指出:"年轻人不是反社交,而是拒绝低质量情感消耗。就像手机开启飞行模式保存电量。"
"房间废墟化"的心理学
杂乱环境与心理状态互为镜像。当外在压力突破阈值,维持基本生存成为唯一可行的自救。
走出“鼠洞”的温柔路径
我们需要的不是"打倒老鼠人"的励志口号,而是:
给睡眠祛魅
睡眠教练王瑞的建议:"放弃'必须睡够8小时'的执念。比时长更重要的是规律性,哪怕每天固定凌晨3点睡上午11点起。"
建立能量账本
记录三天内不同活动的能量消耗值(如:回复工作消息-20%,和好友语音+15%)。有意识地投资高能量回报事项。
设计"最小逃生口"
比如每天拉开窗帘10分钟
比如每周选一天把外卖换成便利店饭团(减少决策消耗)
比如在工位养一株活着的植物
最重要的共识:"低能量不是缺陷,是身体发出的调整信号。接受它,比对抗它更需要勇气。
凌晨一点十七分,小雅终于关掉手机。
她没有像往常那样焦虑地计算剩余睡眠时间,而是给自己发了条微信:
"明天把蓝莓扔掉吧,买盒新鲜的。"
黑暗中,她想起纪录片里冬眠的熊。也许所谓"低能量期",不过是人类在钢铁丛林里的季节性蛰伏。
当整个社会都在高速运转,
允许自己偶尔停转,
或许才是最大的清醒。
本文作者:几米,文章首发于新睡眠Keesleep平台,图片来源于网络,本文仅用于分享,转载及引用请注明出处及原文链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