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  >  媒体中心
5 亿失眠人撑起上千亿市场:从 "低能量老鼠人" 到助眠爆品,2025年睡眠经济真相
2025-08-13

2333.png

当 "低能量老鼠人" 成为 2025 年互联网顶流人设 —— 这群自嘲 "昼夜颠倒、凌晨三点在社交平台哀嚎失眠" 的年轻人,正折射出中国睡眠市场的巨大潜力。飞未(Flywheel)最新报告显示,我国已有超 5 亿人存在睡眠障碍,38% 的成年人受失眠困扰,60% 的 90 后表示 "睡醒比睡前更累",一线城市人均睡眠时长不足 6.5 小时,远低于 7-9 小时的国际健康标准。

从枕头到褪黑素,从香薰到智能手环,失眠人群的焦虑正在催生一个千亿级助眠市场。这份报告将拆解睡眠危机的核心人群、消费趋势与爆品逻辑,揭示 "睡得好" 背后的商业机会。


一、谁在失眠?—— 5 亿 "特困生" 的人群画像


睡眠问题早已不是个体困扰,而是覆盖各年龄段、各线城市的全民挑战,其中三类人群需求最为突出:

女性为主力:72% 的助眠需求人群为女性,她们更关注睡眠质量与身心放松,对香薰、床品等 "氛围感助眠" 产品偏好显著。

中青年承压:20-45 岁人群占比 82%,高压职场人士是核心群体 —— 每周近 50 小时的工时(2023 年中国企业平均水平)让他们常因 "明天要汇报" 而 "脑子在蹦迪",熬夜加班后对 "快速恢复精力" 的需求强烈。

高线城市更焦虑:一线 / 新一线城市助眠需求占比 92%,上海等城市社媒声量最高,快节奏生活与居住环境压力加剧了入睡困难。

此外,更年期女性因潮热、新晋妈妈因育儿压力、"颠倒年轻代" 因昼夜作息紊乱,也构成了细分需求群体,推动助眠产品向场景化、个性化发展。


二、为何失眠?—— 从被动困扰到主动熬夜的复杂成因


失眠从来不是单一因素导致的问题,而是生理、心理、环境交织的结果:

心理因素主导:42% 的成年人存在情绪障碍,焦虑、压力让 "脑子停不下来" 成为入睡最大阻碍,"写烦恼清单" 成了许多人的睡前必修课。

环境与行为影响:蓝光刺激(睡前刷手机)、寝具不适、噪音等环境问题,以及 "舍不得睡觉" 的 "情绪补偿式熬夜",让年轻人在 "被动失眠" 与 "主动熬夜" 间反复横跳。

生理与健康关联:疼痛、孕期反应、更年期激素变化等生理问题,以及睡眠呼吸暂停等健康隐患,推动呼吸机等医疗级助眠产品需求增长。

这些成因直接反映在失眠症状上:71% 的人受 "入睡困难" 困扰,23% 抱怨 "睡眠质量差",而睡眠问题又引发焦虑、皮肤变差、免疫力下降等连锁反应,形成 "越失眠越焦虑" 的恶性循环。


三、如何解决?—— 从 "睡前 SOP" 到千亿市场的消费图景


为了睡个好觉,中国人正在构建一套精细的 "助眠仪式",而这背后是一个量价齐升的消费市场:2024-2025 年,助眠市场销售额与均价同步增长,社媒声量超 7.8 亿,UGC 内容占比提升 22%,消费者从 "默默忍受" 转向 "主动求助"。

1. 品类战场:枕头成 "双料冠军",内服外用各有侧重

销售榜:枕头 / 枕芯以绝对优势位居第一,智能手环、呼吸机、智能手表、褪黑素紧随其后,反映出 "物理支撑 + 科技监测 + 生理调节" 的组合需求。

热度榜:枕头同样霸榜,安眠药、褪黑素、香薰用品、酸枣仁等紧随其后,内服类产品因 "快速见效" 成为社媒热议焦点,"褪黑素是不是智商税" 的讨论常年居高不下。

值得注意的是,"五感体验" 相关品类全面崛起:香薰(嗅觉)、白噪音(听觉)、凉感被(触觉)、小夜灯(视觉)、助眠茶饮(味觉)的销售额增速均超 20%,构成 "全方位助眠" 生态。

2. 消费逻辑:从 "单一助眠" 到 "全身心治愈"

当代消费者对助眠产品的期待早已超越 "睡着" 本身,形成 "体验 = 科学 × 功效 ²" 的新公式:

五感体验至上:60% 的消费者重视使用体验,柔软枕芯的 "触感"、薰衣草香薰的 "嗅觉"、白噪音的 "听觉" 等感官刺激,成为产品差异化关键。亚朵深睡枕凭借 "夹心空气层的透气触感" 和 "凉感设计",2025 年销售额突破 14 亿。

功效跨界延伸:助眠不再孤立存在,而是与护肤抗老("睡出好皮肤")、免疫调节("好睡眠 = 好抵抗力")、解压放松深度绑定。璞医香精油喷雾既 "舒缓焦虑" 又 "改善睡眠",销售额超 300 万,印证了 "一专多能" 的吸引力。

科学原理背书:82% 的消费者关注产品背后的逻辑,GABA 神经抑制、中医酸枣仁调理、智能睡眠监测等 "有依据的助眠" 更受信任。丝绒晚安奶通过 "酸枣仁调节 GABA 受体 + 藻蓝蛋白抗氧化" 的中西结合配方,成为高压职场人士新宠。


四、未来趋势:政策、技术与需求共振下的三大机会


1. 政策驱动健康睡眠基建

国家卫健委等九部门印发《健康睡眠促进行动方案》,计划 2025 年前在 200 个城市建立睡眠健康管理中心,《健康中国 2030》更将睡眠监测纳入国民健康指标。这一政策红利将推动专业助眠设备(如呼吸机、睡眠监测仪)与服务市场扩容。

2. 技术重构助眠体验

智能监测普及:智能手环、手表的睡眠监测功能使用率增长 779%,消费者通过 "量化睡眠数据" 调整习惯,科技优化族规模增速达 49%。

材料与成分创新:凉感被销售额增长 129%,蚕丝枕因 "贴合触感" 增速 1046%,酸枣仁、GABA 等天然成分需求激增 2055%、22%,反映出 "天然 + 科技" 的融合趋势。

3. 人群需求精细化

自然养生学家:30-55 岁为主,偏爱中医养生(酸枣仁、泡脚药包),关注 "内调外养" 的整体健康管理。

精致护理派:20-35 岁女性为主,追求 "睡前 SOP 仪式感",香薰、氛围灯、按摩仪是必备品,重视 "悦己放松" 的情绪价值。

科技优化族:依赖智能设备监测睡眠,对 "高效入睡方案" 需求强烈,愿意为 "睡 4 小时就够" 的深度睡眠技术买单。


结语:从 "解决失眠" 到 "睡出价值" 的商业进化


5 亿失眠人的焦虑,正在重塑一个千亿级市场的规则:从 "有没有用" 到 "体验好不好",从 "单一功能" 到 "多元价值",从 "被动治疗" 到 "主动养生"。对企业而言,抓住 "五感体验 + 科学功效 + 人群细分" 的核心逻辑,才能在这场 "睡眠争夺战" 中占据先机。

毕竟,对当代人来说,"睡个好觉" 早已不是奢侈品,而是硬需求 —— 而满足这一需求的生意,才刚刚开始。

(数据来源:飞未(Flywheel)自研 TrendCloud 知势云,监测时段涵盖 2024-2025 年相关行业数据)




原标题:5 亿失眠人撑起上千亿市场:从 "低能量老鼠人" 到助眠爆品,2025年睡眠经济真相

本文转载于微信公众号:新商业面面观(ID:new_business_insight),转载引用请注明原出处

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,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。
参与评论
评论千万条,友善第一条
0
/800
验证码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