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  >  频道
【科普文章】睡前焦虑怎么办?三个小技巧帮您快速入睡
2025-11-05

夜深人静,本该是身体休息的时候,大脑却常常不肯停下:白天的烦恼、明天的待办事项在脑海中反复上演,越想睡越清醒,最终陷入“焦虑导致失眠,失眠加剧焦虑”的循环。本文将探讨失眠与焦虑的关系,通过进化心理学和神经科学了解焦虑的来源,并提供克服睡前焦虑的日常小技巧。


00  作者简介


徐杨

11.png

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六人民医院 麻醉睡眠门诊 副主任医师;华东六省一市麻醉睡眠专科联盟秘书长;中国非公立医疗机构协会疼痛专会委员。


01  焦虑是刻在我们基因中的生存本能


在人类进化的数百万年里,生存环境危机四伏,猛兽、饥荒、部落冲突无处不在。焦虑,本质上是对潜在威胁的一种提前警觉。那些警觉性高的祖先更容易提前发现危险、及时逃避或准备防御;而完全不会焦虑的人,往往对风险毫无防备,生存和繁衍的几率更低。举个例子:原始人晚上躺在山洞里,如果总担心“洞口有没有堵好,会不会有野兽进来”,这种“睡前焦虑”反而会促使他起身检查、加固屏障,从而更有可能存活下来。换句话说,我们现代人都是“会焦虑的人”的后代。只不过在现代社会,危险的形式发生了变化:从“被野兽追赶”转变为“社会心理压力”。然而,当压力持续不断,这套预警系统就容易变得过度敏感。


02  焦虑时大脑启动全身紧急预案


1.杏仁核:大脑的“危险探测器”

它不擅长理性分析,但对潜在威胁极其敏感。睡前胡思乱想时,杏仁核可能把如“明天开会搞砸”“没回复消息被讨厌”解读为“社交风险”,于是立刻发出“警报”。


2.交感神经系统:让身体进入“战斗/逃跑”模式

警报触发后,交感神经兴奋:心跳加快、呼吸变快、瞳孔放大,这些都是远古祖先为了应对生存危机时产生的反应。只是现代社会的危险不需要真的跑,所以能量没处释放,让人难受。


3.HPA轴(下丘脑—垂体—肾上腺轴):释放压力激素

大脑进一步通过HPA轴释放皮质醇(压力激素),给身体供能,抑制消化、免疫等非紧急功能。这就是为什么焦虑时会睡不着:皮质醇让大脑保持警觉,本质是怕你睡太沉,错过应对危险的时机。

22.png


03  降低睡前焦虑的实用小技巧


1. 腹式呼吸法

原理:焦虑时呼吸往往变得浅而快(胸式呼吸),主动调整为深长的腹式呼吸,能够刺激迷走神经,帮助降低心率、减少压力激素的分泌。具体做法如下:

  • 平躺,将左手轻轻放在胸口,右手放在腹部。

  • 用鼻子吸气4秒,感受腹部鼓起(右手上升),尽量保持胸部不动(左手基本稳定)。

  • 屏住呼吸2秒,保持腹部扩张。

  • 用嘴巴缓慢呼气6秒,感受腹部逐渐下沉(右手下降)。

重复5次,将全部注意力放在手的起伏上,当大脑专注于呼吸时,就难以陷入胡思乱想。

33.png


2. 感官聚焦法

原理:焦虑常让人陷入对过去或未来的思绪,而感官体验是纯粹“当下”的。通过刻意关注身体感觉,能把注意力拉回现实,打断焦虑循环。闭上眼睛,依次调动五种感官,观察细节具体做法如下:

  • 触觉:感受床单与皮肤接触的质感(是光滑还是略带粗糙?),被子的重量和温度。

  • 听觉:聆听周围的声音,如窗外的风声、雨声,或远处若有若无的车声。

  • 嗅觉:留意房间中的气味,也许是洗衣液的清香,或是白天晒过被子留下的阳光气息。

  • 视觉:即使闭着眼,也可以留意眼前的黑暗,是纯黑?还是深浅不一的灰色?

当大脑开始分析这些具体信息,焦虑思绪便会自然中断。

44.png


3. 大脑“关机”仪式

原理:通过固定的睡前仪式,可以形成条件反射,暗示大脑“现在该休息了”。具体做法如下:

  • 睡前10分钟,进行低刺激、重复性的动作,例如:

  • 顺时针轻轻揉腹30圈,力度由轻渐微重。

  • 按照固定顺序触摸枕头的四个角,比如先左上、再右下,重复5遍。

每天在相同的时间做相同的动作,坚持2~3周,大脑就会自动将这个仪式与入睡关联起来,形成“关机”信号。

55.png


04  结语


从现在开始,请别再把睡前焦虑视为敌人,而是把它看作一个需要安抚的、警觉的古老自我保护机制。尝试上述方法,给予一些耐心和练习,您将逐渐教会大脑在夜晚切换至安全模式。愿每个夜晚,您都能与焦虑和解,安然入梦。




原标题:【科普文章】睡前焦虑怎么办?三个小技巧帮您快速入睡

本文作者:徐杨,转载于微信公众号:中国睡眠研究会(ID:zgsmyjh),转载引用请注明原出处